“產品碳足跡”這個術語是指某個產品在其整個生命周期內的各種GHG排放,即從原材料一直到生產(或提供服務)、分銷、使用和處置/再生利用等所有階段的GHG排放。其范疇包括二氧化碳(CO2)、甲烷(CH4)、和氮氧化物(N2O)等溫室氣體。
一臺Daisy能夠以每小時200部的速度拆解15種不同的iPhone機型,理論上每臺Daisy每年可拆解120萬部設備。材料經過Daisy回收后,將會重新投入制造環節循環利用。
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通常也被稱為“碳耗用量”,指的是一種新開發的,用于測量機構或個人因每日消耗能源而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對環境影響的指標。作為對抗氣候變化的重要武器,企業和個人通過確定自己的“碳足跡”,了解“碳排量”,進而去控制和約束個人和企業的行為以達到減少碳排量的目的。但問題在于,相對于個人對自我行為的約束,組織結構復雜,機構龐大的企業如何尋求一條更系統、更有效的方法去實現這一目標?低碳經濟給出了答案。
在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召開的幾個星期前,世界*有影響的綠色建筑組織,諸如綠色建筑協會聯盟、世界綠色建筑學會、可持續建筑聯盟等機構共聚一堂,達成了一項極為重要、具有里程牌意義的突破性協議,這就是在描述和定義什么是綠色建筑時,只能采用一種通用的語言,即測量建筑物的碳足跡。就是說,衡量單體建筑或整個建筑社區是不是真正的綠色建筑,“碳足跡”將是惟一的評價工具。
盡管數據可視化工具很容易使用,但要使其成為現實卻很困難。對產品碳足跡進行生命周期分析是勞動密集型的,提交給CDP的數據公司需要“大量的管理”。公司以多種格式提交了其產品排放數據,詳細程度各不相同,而處理大量數據。例如,為了評估一種簡單的消費品,例如蘇打罐,公司收集“三種包裝材料和五種成分的質量、所有送至工廠的材料的運輸距離、四種能源的總量、到商店的運輸距離和商店的冷藏時間”的數據。在國內,所有的材料和活動都與各自的碳排放因子配對,從而使單個產品的數據輸入計數達到100左右。
碳足跡的提出是為了讓人們意識到應對氣候變化的緊迫性。比如,如果你用了100度電,那等于你排放了大約78.5千克二氧化碳,需要種一棵樹來抵消;如果你自駕車消耗了100公升汽油,大約排放了270千克二氧化碳,需要種三棵樹來抵消。
為應對氣候變化,減少能源消耗,吹響了節能降耗集結號,中國也做出了到2020年,實現碳減排40%-45%的承諾。然而,節能減排任重而道遠,資源與環境如何協調發展?企業成本與環境效益如何平衡?國企、民企與外企如何應對節能減排?一系列問題引起業內的關注,為此,中國新聞網能源頻道推出《節能減排,中國企業在行動---轉型升級下一步》專題報道,旨在宣傳中國政府減排政策,推介各企業轉型升級的做法。
對此,蘋果公司負責環境、政策與社會事務副總裁Lisa Jackson表示?!暗难h利用技術必定會成為電子產業供應鏈的一個重要環節,Apple正在另辟新徑,推動整個行業向前發展。我們致力于設計能讓消費者長久使用的可靠產品。而等到產品需要回收時,我們希望通過自己的計劃,給每個人帶去便利和好處,從而鼓勵大家踴躍回收處理自己的舊設備?!?br>